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鞍钢:钢铁长子的新梦

鞍钢:钢铁长子的新梦

来源:东方网 编辑: 2009年09月30日 09:06:56 打印

“以后这里只能种高粱了。”60年前,几成废墟的鞍钢原址上杂草丛生,高炉锈蚀。60年之后,浴火重生的鞍钢在风雨沉浮之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支点——自主创新并通过国际化运作和重组战术,正在成长为一个世界级先进钢铁企业。

而鞍钢的沉浮,正是整个中国钢铁业萌芽、生长、寻觅发展正道的缩影。

钢铁长子的荣光

1949年6月27日,伴随着清脆的出铁铃声,几名老工人操起长长的钢钎,朝着出铁口猛力捅去。瞬间,一条金色的铁流奔腾而出。欢呼声中,中国的钢铁产业蹒跚起步。鞍钢的名字,从此与“中国钢铁长子”、“钢铁摇篮”紧紧连在一起。

在那个国民经济一穷二白、钢材极度匮乏的年代,鞍钢承担了中国人钢铁强国、工业强国的重任。当时中国铁路铺设的钢轨,全部从国外进口。为改变钢铁生产的落后状态,国家集全国之财力和人力,全力支持鞍钢发展。一个细节可见当时鞍钢的重要程度:第一炼钢厂1952年11月22日创造出6小时零9分钟冶炼一炉钢的新纪录,毛主席亲自给鞍钢工人写信鼓励。

1949年~1952年,鞍钢的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64%和47%,擎起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鞍钢最为红火的年代。以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三大工程”为标志,鞍钢初步建成了从采矿、选矿到炼铁、炼钢、设计研究综合配套的钢铁联合企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60年代鞍钢摸索出以“两参一改加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鞍钢再度成为全国企业效法的典范。

但荣光并没有持续。由于生产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鞍钢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钢铁长子头顶的光环开始黯淡。

脱胎换骨的“重生”

资金短缺,工资发不出,高炉被迫停了两座,深陷224亿元的“三角债”泥沼拔不出来,加上退休职工在内的近50万人需要养活,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鞍钢的窘况。1994年12月,鞍钢总经理刘玠上任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此后12年的时间,鞍钢进入了脱胎换骨的“刘时代”——改革机制、改造装备,这被证明是一条绩效颇佳的钢铁工业自主创新之路。

改造设备需要钱,尤其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设备改造动辄数亿、数十亿元。国家没有资金投入,鞍钢只好另辟蹊径。1995年8月,鞍钢新轧钢股份公司上市,筹得资金26亿元。正是借着这笔“救命钱”,鞍钢开始破解“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两难困局。

当时鞍钢年产量是800万吨钢,平炉钢530万吨。平炉炼钢工艺落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亏损重。身为技术专家的刘玠决定,鞍钢技术改造就从“平改转”开始。

不停产,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连同连铸工艺,相继建起了6座一百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只这一项,鞍钢每年就降低成本11亿。一位同行在参观了他们的“平改转”工程后,连声惊叹,说建一个钢厂得花50亿,你们相当于建了两个钢厂,总共才用了5亿,简直是奇迹!65岁的刘玠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也感慨,“‘平改转’是鞍钢技术改造的里程碑,使鞍钢迎来了转机,起死回生。”

起初被认为是一场豪赌的“1780”工程则是鞍钢重生的另一个“神话”。1997年,刘玠决定,投建一条世界一流水准的热轧生产线,即“1780热连轧机”项目。经过耐心和智慧的较量,最终,鞍钢以预算的一半,仅43亿元,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建设1780热连轧机项目。开工之后,适逢钢材价格上扬,四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780项目因此被鞍钢人戏称为“印钞机”。

在刘玠看来,1780项目是个“混血儿”,他的梦想是要打造一个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热连轧生产线。在20世纪初的中国钢铁业,这个梦想似乎过于大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鞍钢要扔掉“洋拐杖”,能行吗?质疑和反对铺天盖地而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玠的判断,2000年11月30日,“1700热连轧线”投产试车,中国拥有了第一条自己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轧生产线。

2006年1月,由鞍钢总包的济南钢铁公司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投产。鞍钢成为中国第一家既输出产品又输出成套技术的钢铁企业,结束了中国冶金重大成套设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在鞍钢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原总工程师龙春满提及此事仍兴奋不已。他对CBN说:“过去鞍钢的设备就是傻大黑粗,核心的设备基本上是从其他国家买来的二手货,现在我们自己能卖技术了,这个进步,真是一步登天!”

自主创新是鞍钢技术改造的经验,也是这一段“重生”历程的亮点。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的鞍钢西部新区、营口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正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则使鞍钢的底气更足。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刘玠啃下了另外一个硬骨头——主辅分离改革。鞍钢组建了23个全资子公司,完成了10家辅业单位的改制,从困扰企业数十年的社会包袱中解脱出来,为以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

上一篇:沙钢第二条5000mm宽厚板线热试成功

下一篇:中钢协:不能代表金融部门做承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