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迎,到迟疑。
地方政府对于央企参与本地保障房建设态度复杂。
7月17日,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首届保障房论坛”上表示,央企无论企业资质、资金实力、施工和建筑能力等方面都很强,但是目前央企在很多地方拿不到项目。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孙新春在上述论坛上表示,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经开工56.6%。
在一个月之内,地方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从34%陡然提高到了56.6%,地方政府已经暗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玄机,这也让打着“钱多”旗号的央企,在地方政府面前失去了很多吸引力。
第三方力量
王晓齐表示,国资委也通过在央企的经济增加值考核中,剥离保障房项目造成的资金占压和利润率降低等方式,鼓励央企不断加大保障房建设的任务。
“保障房建设的毛利润仅有1% 1.5%,只能保证不亏损。”王晓齐表示,“不过,央企依然非常积极的参建保障房。”
日前,中建地产董事长李百安在出席某论坛时介绍,上半年,中国建筑新增的保障房项目规模为1046万平米。
随后,中国建筑还将持续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力度,预计市场份额扩大到全国市场的3%,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投资建造商。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保利集团、首开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冶等房企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保障房开发、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
中原地产市场总监张大伟介绍,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作为企业,其盈利性的本质是一致的,而央企大量的增仓保障房,社会责任感是一方面,但根本上还是保障房背后的利益链。
上述接近住建部的人士透露,在年度保障房开工任务的压力下,住建部已经对保障房建设进行政策研究,破解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难题,确保保障房的任务顺利完成。其中的政策主脉络,是通过相关政策吸引社会机构、资金参与,合力共建保障房。
虽然具体的推荐社会机构参与保障房的政策并未发布,但是房企早已嗅到了保障房建设的巨大商机。记者了解,万科、珠江地产等各路房企纷纷表示,将做大保障房业务。
由于民营企业可操作的空间更大,很多地方政府更喜欢与民营房地产企业合作,而随着民营房地产企业介入,央企这股非地方、非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在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当中,角色也在悄然变化。
博弈
在各路房企纷纷进军保障房时,效益高和风险低的保障房项目便成为竞相争夺的焦点。
实际上,这些项目也早被地方政府盯准,含金量比较高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多数落入地方国企和有关系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手中。
由于央企在投资决策周期等灵活性方面难以与民营房地产企业竞争,便将目标放在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一级开发联动的项目上。
记者了解到,中海、中建、中铁、中冶等央企介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筑市场规模已经很庞大。央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预计占到整体规模的10%-15%。
在王晓齐看来,央企在品牌、资质以及管理能力、工程质量以及建造成本上,似乎更具优势。
此外,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表示,很多地方政府对参与保障房项目的企业,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比如开发企业一级资质等。而拥有一级开发资质的房企,占比不高。
而在当前银根紧缩的背景下,央企相比于民营企业或者是地方政府更容易拿到贷款,资金实力也更为雄厚。
不过,奇怪的是,央企在地方保障房建设中似乎并不讨好,王晓齐表示,央企参与保障房的积极性虽高,可实际上拿不到项目。
对此,上述接近住建部人士介绍,不管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都希望抢夺风险低、利润率高的保障房项目。央企在和地方政府谈保障房的项目合作时,条件较为苛刻,多数要求以很好的商业地块配建保障房。
而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给民营企业或者自己单独包揽,这样地方政府的话语权较强,实际获得的利益也就相对多些。
金永祥介绍,其实这就是央企、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一个博弈的过程,地方政府如何借用第三方力量建设保障房,将成为地方保障房项目的新难题。
本网视点:各大利益团体派出自己的代表来喊话了。最初在保障房问题上,各大媒体和机构一致指责房企,在习惯了高利润之后,他们不屑于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来;后来有部委呼吁央企担任其建设保障房的重任;再后来,风向转变了,保障房成为了“香饽饽”,虽然利润不高,但是效益高风险低啊,于是各方又开始争抢保障房的建设,并且一个个打着“社会责任”的旗帜,高尚且到的水准比较高。
虽然各方争夺保障房建设的背后都各有自己的“小九九”,也不如自己所标榜的那样“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回馈社会”,但只要他们真的能够按照计划或者超计划将保障房建设起来,也算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