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二次会议小组会议上,政协代表崔建华发言:“我在想,既然各地都在试点小额贷款公司,那在我们钢贸行业内部能不能获得支持、作出同样的尝试?”
作为二度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会长,同时也是上海百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这次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规范、发展钢贸行业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这也是本次上海政协会议近千份提案中唯一为钢贸行业发出的声音。
在他的身后,是上海近七千家钢贸企业,十余万从业人员,其中90%多为民营企业。在上海每年占全国总产量流通额20%-25%的这一亿吨钢铁流通量中,其中超过60%的流通量由民营钢贸企业完成。而在60多家上海
钢材交易市场中,最大一个市场内企业就达1200家,最小的也有100-200家。
上述还仅仅是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统计在案的数据而已。
“虽然上海市钢贸企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产业服务链的发展,但不对称的问题是政府对本行业的关注度较低。钢铁产业上游的生产企业,下游的终端用户往往受到更多关注。”崔建华说。
同一天传来的利好消息是,钢铁与汽车两大产业的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并原则通过。
融资与三角债
“目前钢贸企业的最大困难可能还是在于融资难。”1月15日,崔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钢贸企业对钢厂提货需要付全款、对下游企业开出应收款,“不仅在上游资金链处于劣势,也在下游产业中垫付资金”,当这上下两端吃紧、同时有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所承担的风险便迅速扩大。
据他透露,由于库存和应收款造成的资金链问题,让相当一部分企业难以经营,濒于崩盘。
“2008年7月到11月间,
钢材价格下跌50%后,很多企业已经不能承受,其中一部分实在做不下去就关门倒闭了。”贸易商陈得胜告诉记者。他在沪主营冷热轧多年,眼下已经不再进货,准备早点回福建老家过年。因为“1月份的订单数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70%,许多客户都提前两个星期就停产放假了。”
一位半年前尚对记者表示要再继续坚持的小型板材贸易商,如今也已准备放手转行。“钢贸企业贷款比较难,要做大来风险也大。我现在考虑要不还是趁股票和有色金属处于低位的时候,转做金融投资吧。”
现在能转行或许是一种幸运,陈得胜讲述了一个同行的故事:某钢贸商被欠数笔债款,第一笔欠款70万,他选择了起诉,对方被判刑,可钱却拿不回来;第二笔欠款160万,他继续选择起诉,对方也被判刑,钱还是拿不回来,他说,“从今再也不去起诉了”。
此前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也曾做出统计,今年1到9月,河北钢铁业应收账款800亿元,应付账款400亿元,“三角债”总规模高达1200亿元左右。钢厂、原料厂、设备厂三者之间的财务纠葛苦不堪言地浮出水面。但事实上这样的三角甚至四角债在几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普遍存在。
在沪主营建筑材料的贸易商张国锋有些无奈,“房地产公司将项目承包给建筑公司,建筑公司转包包工头,我们送货给他们生产,这是四角债关系。”据他介绍,年初接下的单子,在最初3-4个月内,资金都能及时到位。然后开始被要求“帮忙延缓几天”。“不错的客户关系,当然帮,但是一次又一次,帮的忙越来越多,欠的款也越来越多。”更为无奈的是,原先全部所需的
钢材都交由他们一家,但对方用到一半后开始再找其它家,故技重施。
崔建华说:“所以我建议利用行业专业优势,试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或设立专项信托基金和互助资金。对业内已存在的担保公司,则在行业监督下形成金融机构的三方合作。这样一为规范行业的借贷关系,二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不让那些诚信度不错、只因一次错误投资决策却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好企业就此消失。”
“失衡”中的转型
“目前我们的冷轧价格处在4500-4600元/吨的水平,年前应该能稳住在这个价格上吧。”经历了2008年7月到11月间,冷轧价格从6000多元的高点急跌至3000多元,陈得胜在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据中钢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中国钢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11月,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67.70%,重点钢企11月份
钢材产量为2275.07万吨,环比下滑16.30%,日产量环比下滑13.82%,减产幅度不小。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行业亏损。
钢贸圈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烧香买,磕头卖”,属于典型的夹缝式生存。2008年末钢厂这一轮减产保利、争取出货、力控损失的过程中,钢贸商终于也享受了一把被钢厂“倒追”的幸福。
除了宝钢这样直接走最终用户渠道的企业,其它拥有市场营销渠道的钢厂们几乎都想尽办法。相比于有人眼看所购产品每天几万地亏,而钢厂却只给点杯水车薪的补贴,陈得胜认为鞍钢的表现够义气。“由于货都是提前1个月订好的,在7到10月钢价下跌期间,鞍钢给我们每吨补贴有1000元。”这样尽管市场价是卖亏了,也还能从补贴中赚到一些。
其实,对于钢厂的单方面定价机制,钢贸企业们一直有所不满。崔建华在提案中说到:“价格竞争机制不利于钢贸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作为流通企业,钢贸企业上接厂商,下连用户,上游的资源和下游的需求是钢贸企业的生存之本。然而目前上游钢厂未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擅定价格,也不顾下游用户的承受力,利用钢贸企业多而散不能形成合力的特点,单方面定价。”
张国锋也觉得不甚公平:“钢厂找代理商开会,从来都是宣布价格,而不是找我们商量价格。我们也不能做亏本买卖是吧?”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则希望能增强议价能力,必要时形成“价格联盟”。
或许最新出炉的钢铁业振兴规划能让他们稍感安慰,此中提及“规范
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这说明长期习惯无底价销售的钢厂在这一轮下行中,知道疼了。”
但对于钢贸行业而言,最关键的或许还是如何解决因过度竞争而造成挤压价格效益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特别是在价格失衡的情况下,当部分钢厂首先作出调价信息后,便会有其它钢厂调低价格,参与对贸易商的争夺。而传导至市场,就是各家贸易商也互相竞价,恶性竞争。
虽然崔建华建议政府“实施出台调控机制,规范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价格竞争机制中,避免价格非正常因素涨跌”,但他更希望钢贸企业本身能够借势实现“从传统的钢铁贸易商向钢铁产业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上端向钢厂延伸实现订单式采购或做产品的定制加工;下游为客户做剪切加工,实现门到门,点对点的物流配送服务,以服务增值获取收益,成为钢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百营集团走向这个转变花了3年时间,完善这个转变用了5年。陈得胜说,他也开始这么做了。
“严冬”里的观望
“岁末严冬”,崔建华最希望被考虑的建议是,政府能尽快出台关注钢贸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制定发展、规范钢贸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包括金融、税收、开设钢贸中小企业专项基金等),以期得到与国有企业在政策对等上的更多、更有实效的支持。
张国锋则说他没那么“理想化”,除了希望能多讨回些欠款过年,爱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他希望内需真正能被拉动、经济能尽快复苏。“熬过这个冬天还不算,明年上半年可能是最难过的时候。我以往都会在年前备点库存,等节后这一轮上涨时出手赚点,现在不敢了。”他说。
事实上,面对钢铁行业的快速下跌,国家自2008年四季度起就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11月份出台4万亿增加内需、紧接着12月起取消出口关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
钢材出口实行的许可证管理,如今产业振兴计划也已出炉。国内大宗商品咨询机构易贸资讯在最新报告中预计2009年一季度国家方面的激励政策仍将不断涌现。
但是普遍不乐观的情绪却仍然弥漫业界。一家大型钢贸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2008年在汽车客户的订单下降了50%,造船企业下降了60%,家电客户去年下降30%后在今年1月份“趁着家电下乡的机会”有10%-20%的反弹。
陈得胜更新添了一处忧虑,因为他听说二月底三月初,会有来自乌克兰的一批30万吨的低价热轧卷进入华东、新疆和华南市场,而韩国出口的万吨钢坯也已经流入。“目前我们卖的热轧卷价格在3800左右,听说他们的货到港价格只有2800左右,这样我们日子更加难过了。”
说完这话,他起身出门,准备去拜会下游客户。“反正这几天没事做,不如去和客户聊聊天,喝喝茶,送点特产稳定关系,顺便打探一下明年他们的订单状况和生产计划。青浦、宝山、松江、嘉定,都要去。”(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