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如何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诸多建议中,“慢慢来”的思路占据了主流。也就是说,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到期还款问题需要“慢慢来”,以免资金链断裂,特别是对基建类投资项目在暂时还没有现金流产生的时候,适当允许借新还旧或展期。
有事实表明,目前,某些地方的部分项目已经出现债务违约,这相当程度上证明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发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早前出台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信贷的政策,不能借新还旧、不能展期等加剧了地方政府资金链条的违约风险,这可以解释近日来中国城投债、杠杆型债基等遭受市场抛售的现象,甚至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也首次出现流标。
毫无疑问,“慢慢来”是一种消极的拖延战术,它的本质是通过违约的方式继续维持原有的债务链条。这急剧增加了新的信用风险,因为这会鼓励大部分地方融资项目以各种理由威胁获取借新还旧或展期的资格,从而让银行业越陷越深。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投资的大多数基础项目债务的到期期限短和长期投资项目回收期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拖延只会获得有限的时间但会加剧危机程度。
现在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就是业界不断为地方融资平台辩解其合理性与风险可控。这是人们畏惧危机并将风险合理化的心理抚慰过程而非现实的应对。比如,一种观点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视为分税制的结果,即地方政府“事权大、财权小”,这种说法暗示地方政府是风险承担者,从而要求得到宽恕和援助。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如此大规模、长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非在其“事权”之内,他们本来应该投入的民生与社会保障项目则被长期忽略。
总是从功利的现实主义出发、避开对错误进行纠正以及带来的责任承担问题,这或许是提高效率的秘诀之一。但是,它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且具有根本性的,即拖延对错误的纠正导致结构性矛盾层出不断且日益加深。“慢慢来”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特有的时间观与因果论,令一些人深信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人们信仰“上天”总会惩罚违背天意的人或行为,所以,部分人与其思维总是在长尺度的时间内判断事物,消极的对待。
中国的改革主要特征是渐进性,遵循先易后难的程序,慢慢推进改革,这提高了改革效率并减少了风险。这在初始阶段是正确的做法,但在改革后期则应逐步改变。因为它将最艰难的改革放在了后面,而且随着外在条件的不断变化,新问题的不断产生,以至于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失去了“慢慢来”的环境。事实上,中国一些领域内改革的“慢慢来”空间越来越小。
坦率的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正在强化,以一场“着陆”为代价的转型迫在眉睫。但是,畏惧“着陆”的想法正在鼓励经济政策做表面的努力,这种拖延实际上加深了失衡程度。比如抑制通胀依靠刺激猪肉供给或限价,而不是实质紧缩货币;打击地产泡沫使用限购政策而非改革土地政策并向投机者征税等,地方融资平台治理“慢慢来”是最新的一例。
由于牵扯到10万亿之巨的规模以及金融安全,“慢慢来”体现的谨慎是可取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拖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地方融资平台及时制定一个更为详尽的方案,这个方案以防范而不是鼓励风险为主,应有效限制地方政府继续投资,并要求它们承诺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用于债务偿还。任何要求银行继续埋单的做法,只会继续鼓励地方政府继续冒险,因此,应尽可能的引入社会和民间资金等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相对于银行,民间资金对风险控制要求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