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匈牙利、英国、德国,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贸协定和大额贸易合同。温家宝在访欧期间表示,中国政府对欧元区债务危机高度关注,并认为欧元区将会逐步走出欧债危机,中国愿意购买更多的欧洲国家债券来帮助欧元区稳定。
我们可以将匈、英、德三国看作欧洲不同经济状态的三种代表,“新欧洲”的匈牙利跟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一样,都被视为欧债危机的发作国或潜在发作国,他们在欧洲的产业链分布上也是比较低端的,他们跟中国处于较多的“贸易冲突区”,他们都没有控制好财政平衡,而且因为纳入欧元区,他们没有力量让货币贬值,其货币政策“消失了”。
英国则处于“游离态”,它在政治地缘上属于欧洲,但在经济上并不是。瑞典等北欧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有独立的货币,不融入欧元区。英国遭遇到金融危机之后,英国人跟美国人一样,倾向于货币(英镑)不断贬值来调整内外部失衡。由于英国已经“金融立国”,所以从产业实业的角度看,中英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并不太强。由于英美的政治同盟紧密度太强,英国更像是美国在欧洲的投射,所以英国会在一些政治话题上表达自己的锋芒,这会让新兴经济体感到一些不快。
而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大赢家”,也是欧元区苹果筐里面“最好的那个苹果”,他们坚持的诸多原则——生产率优先、严控货币警惕通胀、财政平衡和鼓励储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过也遭遇到指责,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从“需求平衡”的角度指责德国出口太多,赚取了太多的欧洲贸易盈余,并不爱消费,导致其他“烂苹果”国家没法从德国身上获得需求,促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德国所面临的指责跟中国所遭遇的指责类似——中国也被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因素之一:出口太多、消费太少。但是,德国还要承担一些欧债危机的成本,德国是欧元区的领头羊,德国有责任维护欧元,所以无论是希腊还是其他国家的债务重组,作为大的债权人之一的德国,都要承担一定的债权损失。而且作为“实业立国”,德国跟中国是互补的,不存在巨大的冲突区,德国的各项先进技术都是中国所渴望的,并且在一些重要话语上“非常温和”。德国人希望中国支持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愿意推动中国获得欧洲认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和其他对中国的限制,温家宝称德国为“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之一”。
所以,三种代表既折射出中国经济与之不同的亲疏关系,也折射出欧洲分化的趋势。中国承诺增加欧洲国家国债的购买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因为这其实非常有助于稳定以德国代表的欧元区维护力量的关系,当然这对欧债危机受害国也有“利好”作用。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最坏的趋势——就像索罗斯说的那样“一些国家不可避免地退出欧元区”,造成欧元区的短暂崩裂和萎缩,如果是“烂苹果”退出,那么长期看,这对欧元是很大利好,筐子里面“烂苹果”剔除了,那么“好苹果”就会卖出更高的价格。“烂苹果”国家会走上一条迷途,即认为欧元束缚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而且,这些国家的民众并不喜欢加税,既然内部不收缩,那么外部就需要贬值,那么退出欧元区让主权货币贬值会是一条自然的道路。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地改变资产过去集中于美元资产的局面,中国增加购买欧债,即使未来一些国家退出欧元区实施主币大贬值,那么也没关系,因为债权是按照欧元来算的,如果欧元是坚挺的,那么就不会被赖掉,这跟美元贬值的“赖帐机制”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