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市场扩大,地产商纷纷介入。
“五一”前后,中海降价促销其位于龙岗的商品房楼盘。就在人们以为中海“清仓”深圳向北转移的时候,深圳日前挂牌出让的两宗保障房用地中最大一宗“意外”地由中海竞得。
这意味着,在商品房楼盘基本售完之际,中海仍坚守深圳,双脚站在龙岗南湾近5万平方米的保障房用地上。
近期,像中海这样将经营重心由商品房转向保障房的房地产企业正在增加,其中,有民营公司,也有地产巨头。
两宗保障房用地7家争抢
5月26日,年内尚无居住用地招拍挂的深圳,首度出让两宗安居型商品房地块,面积小的一宗位于宝安福永,大的一宗位于龙岗南湾。
虽然出让日期一延再延,但挡不住房企们的“志在必得”。当日递交报价书的共有7家,既有富通、龙光等中小地产商,更有中海、万科、金地、中信、振业这样知名地产商。而去年10月挂牌出让首宗“限地价、竞房价”地块时,参与的企业总共才3家。
此次保障房出让竞价相当激烈。宝安福永地块有5家房企报价,最高房价8000元/平方米,最低6467元/平方米,二者相差1500多元;龙岗南湾地块报出的房价也相差1100元。用竞得者的原话表述:“价格水分真的挤得差不多了。”
上述两次保障房出让,万科、金地都是全程参与,虽然最终未有斩获,但足见其热情之高。万科高管曾多次向媒体表示,有意积极参加保障房建设。
消息称,招商地产高管公开表示,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已介入相关项目的开发及建设当中。金地已成为保障房建设中的新一员。而远洋地产、绿地集团等开发商也在竞相进军保障房领域。
看重的不只是5%的利润
问题是,开发商建设保障房能赚钱吗?万科总裁郁亮的看法是“靠建保障房赚钱这件事,我们进行了研究,但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万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原则是不亏钱,只要给我1块钱利润就够了,可以告诉股东万科做这个项目赚了1块钱。”
去年10月,卓越置业以7380元/平方米(含装修)的房价夺得首宗“限地价、竞房价”地块时,就有人担心其亏损。卓越置业副总裁谢利民实话实说:该地块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经严格控制成本,两年半后推出的安居型商品房预计成本价为7000元左右,相对报价,企业利润率可能是5%。
日前竞得宝安福永保障房地块的富通地产副总裁王家国也表示,参与保障房建设,既是开发商拓展业务的需要,也是开发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测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严格控制成本,这单业务可获得3%至5%的利润。”
业内人士分析,保障房建设成本相对较低,需求稳定,资金周转速度快,在资金紧张时还可以利用保障房土地进行融资;而且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比例可以低到20%以下。这样,以5%的利润率计算,5倍左右的杠杆意味着开发商的资金收益率可扩大至25%。
不仅如此,采访中,参与竞争保障房用地的房企不约而同地表示,在深圳商品房供地萎缩,保障房用地稳中有增的背景下,参与保障房建设是它们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证明流有“道德血液”的必然选择。
进军保障房是战略性布局
浏览深圳国土部门的土地招拍挂公告可以发现,今年前5个月仅出让两宗居住用地,且全是保障房用途,商品房用地一宗也没有。据市规划国土委公布的计划,今年深圳新供应建设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占40公顷,比去年多3公顷,增幅为8%。
时间放长远些,可以更清晰地看见保障房市场的诱人“蛋糕”。未来5年,全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要建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深圳保障房建设力度更大。今年10月底前,全市将开工建设7.3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24万套。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表示,“十二五”期间,深圳住房供应政策将向保障房倾斜,商品房和保障房的总量供应比例将从“十一五”期间的8:2调整为6:4。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保障房的大量建设,住宅供应结构二元化时代正式开启。楼市将明显地划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两大市场,而且保障房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远远大于后者。
世联地产首席分析师王海斌认为,尽管保障房建设的赢利模式还在探索中,但商品房市场萎缩,保障房市场兴起的大势是明确的;开发商进入保障房领域是企业进行战略布局的需要。当前,对保障房建设迟钝、参与消极的开发商将会发现,在未来的保障房市场竞争中,它们不仅失去了先发优势,而且在拿地、融资、运作经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会被先行者拉下一大截。
本网视点:前段时间还嚷着保障房是亏损、无利润的差事,现在许多房价都纷纷加速抢占保障房这块“蛋糕”。看来保障房也不是没有利润可赚呀!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进一步深化,商品房市场出现萎缩,相反,保障性住房新增项目明显增多。未来五年,全国将建设3600套保障房,这么庞大诱人的工程开放商肯定看到啦。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开发商先抢占了这块“蛋糕”,在今后保障房建设上也会占据有利地位。对钢铁行业来说,开发商纷纷涌入保障房,无疑会加快保障房工程建设,从而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商品房萎缩减少的钢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