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中国钢铁业重组依然步履蹒跚。如今,在金融危机袭来的背景下,一轮波澜壮阔的钢铁业重组大幕再次拉开,钢铁央企被赋予重大使命。
在刚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邓崎琳领导的武钢理所当然被敲定为三大重组龙头之一。
“必须痛下决心加大兼并重组力度。”3月6日下午,北京新大都宾馆,邓崎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落后产能随时都会恢复
《21世纪》:目前,中国钢铁业处于何种状态?
邓崎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钢铁行业在下半年受到了巨大冲击,60%至70%的钢铁企业出现了亏损。
2009年1月份左右,市场有一些不稳定的回升,2月份又开始下滑。1月份,中国钢铁业可统计的每天钢产量是133万吨,相当于4.8亿吨的年产量,2月份是每天142万吨左右,相当于年产量5.12亿吨。
钢材价格稍微上升,有的企业就会扩大产能。在目前需求萎靡的情况下,再释放产能,将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
据我所知,鞍钢、宝钢、武钢三大企业都没有扩产:武钢停了2座高炉,鞍钢和宝钢都分别停了1座高炉。因为我们意识到,供需矛盾本来就很尖锐,再进一步扩产情况会更严重。
2009年,武钢按产能算要达到3000万吨,但这不是一个硬性指标,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目前,我们减产了10%至15%。
《21世纪》:如何避免“产能过剩”的状况出现?
邓崎琳:由于落后产能随时都会恢复,所以我期盼“振兴规划”能尽快操作实施。
当然,实施过程中肯定有很多阻力。比如,淘汰落后产能,仅用市场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迫使落后的、环保不合格的高炉尽快关停,这样才能在扩大内需以后的那块空间,让优势产能释放出来。
产业结构调整很关键,中钢协和各个钢铁公司的领导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大集团”是一种趋势
《21世纪》:以中央企业为先锋组建“大集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邓崎琳: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我们越往前走,越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很多企业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一味往前冲,但危机使很多企业的短处暴露出来。
比如我们的钢铁主业,在国内可以算一流,但与国际顶级钢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尤其在技术上还算不上一流。但我们想做一流钢铁企业。
关于“大集团”的说法,振兴规划里,十大产业都要求加快兼并重组,就是要求做大做强,这是一种趋势。
《21世纪》:请您结合武钢,谈谈央企的兼并重组计划,以及选择对象的标准。
邓崎琳:武钢这几年重组了鄂钢、昆钢、柳钢,也有过重组攀钢的意向。但现在,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攀钢已经另外有主了。目前,武钢暂时没有新的重组计划。
选定重组对象的标准,一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太差,二是资源状况如何,三是跟武钢发展战略是否协调、互补。
我们重组中小钢企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和武钢形成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以鄂钢为例,我们关停了全部小高炉,并投资100多亿对鄂钢进行了改造。
《21世纪》:但市场对央企重组有一些争议,您如何看待?
邓崎琳:洗牌是大势所趋。中国有上千家钢企,非常分散,前十家占整个钢铁产能的40%都不到,这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必须要兼并重组,进行产业升级。
钢铁业不适合中小企业
《21世纪》:如何看待近年来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
邓崎琳:我个人认为,有些行业民营企业是可以涉足的,有些行业不适合民营企业进入,钢铁业就是这样。由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民营钢企在短时间内做好不太容易。
在8年、10年前根本没有民营企业涉足钢铁业,后来,国家在金融信贷上渐渐支持民营钢企,加上钢材价格上涨有利可图,上缴税收很高,涌现了大量民营企业,但上千万吨的只有一两个,并且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民营钢企很少。
对钢铁业来说,技术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这个行业的地位。国有钢企在技术和管理底蕴上具有优势。比如硅钢片,武钢就研发了30多年。
《21世纪》:有一个观点认为,在钢铁业,“国进民退”是一种趋势,你认为呢?
邓崎琳:怎么会“国进民退”呢?钢铁业还要扶持民营企业,怎么会“民退”呢?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产业规划的,都可以发展,不符合的就必须淘汰。
《21世纪》:所以,扶持与否,取决于行业地位,而不是资本属性?
邓崎琳:对钢铁业来说,我认为,扶持大企业可以,小企业我没有必要。
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应该有所区别,比如钢铁和石化,应该让大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应该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或淘汰、或升级换代、或重组合并,但像纺织、物流这样的行业,可以适度扶持小企业。
铁矿石必须降价
《21世纪》:作为中国钢铁协会会长,对钢协牵头组织的铁矿石谈判,你的期望是什么?
邓崎琳:我认为,在目前钢铁业发展形势下,铁矿石价格一定会降下来,而且必须降价!
从2005年开始,铁矿石一直在涨价,2005年涨了71.5%,2006年涨了9.5%,2007年涨了19.5%,2008年涨了70%以上,完全脱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根本没有理性!
这不仅仅是霸道,还给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作为一个工业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需要4亿—5亿吨钢材作为经济发展支撑,矿山以此为依据疯狂涨价是不合理的行为,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制止这种行为。
武钢去年上半年的矿都用完了,去年年底都是从市场采购的现货矿,谁的便宜就买谁的。去年的长协价格让人怎么受得了?现在还用长协矿,企业还要不要活下去?
《21世纪》: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筹码是什么?
邓崎琳:中国占全世界50%的钢铁产能,整个钢铁市场近几年一直是中国市场主导国际钢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价格走势对世界市场有重大影响。
说得更直白一点,最近四五年,没有中国钢材市场的兴旺发达,国际钢材市场早就死过去了。
必须自己拥有矿山
《21世纪》:近期,中国大型企业纷纷进行海外资源收购,如何理解这一策略?
邓崎琳:全球铁矿石进口,我国占50%左右。中国钢铁产能高达6亿吨,而炼一吨钢材需要1.6吨矿石,这是一个巨大的进口数量。
钢企必须自己拥有矿山或矿山股份。这对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是有利的,也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武钢对外开发矿石的战略,没有改变。从去年年底开始,武钢也参与马达加斯加的矿山招标,后来,由于市场形势不好,当地政府推迟了招标,我们还在等待通知。在澳洲、柬埔寨,武钢都有开采意向。
不仅仅在国外,在国内,武钢也在积极开发资源。除了鄂东地区的矿山在继续改造开发外,在鄂西等地也有16亿吨的储量。我们已经进行了50万吨的鄂西高磷铁矿基地建设,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我们将扩大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