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国企海外并购风险巨大

国企海外并购风险巨大

来源:腾讯财经 编辑: 2009年06月06日 09:24:27 打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项目最终没有成功。今日中铝确认力拓毁约,价值195亿美元的股份收购泡汤。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一再吸人眼球,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到中铝收购力拓股份,再到最近的腾中收购悍马。这种跨境并购,具有必要的新闻要素,又贴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为新闻热点并不稀奇。但遗憾的是,关于这些并购案的讨论,还是过于新闻化了,煽情的成分多,专业的思考少,即使是那些所谓专家,也不过是随着“民意”的浪头,想成为一朵自我显示的浪花,不但没有专业性,更缺乏基本的责任感。
所以,与其讨论一个具体的并购案,还不如讨论下并购背后的东西?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我国海外并购投资205亿美元,比2002年的2亿美元增加了100倍,中国企业已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力量。而且,当此全球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几乎已成了“惟一正常运转的资本市场”,危机中很多发达国家各种经营性资产价格暴跌,而我国却拥有高达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内企业海外“抄底”难免呼声高涨。以至于此前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也被很多人解读为鼓励企业赴海外“抄底”,甚至是国家从鼓励吸收外资到鼓励对外投资战略转变的标志。
19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途径。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无论从企业能力还是国家实力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并且还会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加强而进一步提高。但是,从根本上说来,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在国际上尚不具备全面竞争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净资本输出国。统计数据也可说明这一点: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521.5亿美元,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83.1亿美元;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不过1700亿美元,而吸收外商投资存量则超过4000亿美元。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今后若干年,我国吸收外资仍将大大高于对外投资。
根据邓宁先生的跨国投资理论,一个企业若进行跨国投资,应该具备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网络、服务等等各个方面,即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所有要素。因为到国外去投资,面对的是不熟悉的投资环境、不一样的市场、不一样的消费者、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法律政策体系,以及不一样的社区氛围和政府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对外来投资形成阻碍,加大投资成本和可能的风险,所以必须要有比其他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住脚,才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各种生产要素,才能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而同时,企业还必须有能力把在本土的所有权优势延伸到投资东道国,与当地投资环境和生产要素更好地融合。否则,即使当地投资环境很好,也有我们需要的生产要素(不管是资源、技术还是市场),我们也难以充分利用,或者不适应当地环境,导致投资失败。而在这方面,我们已有了太多教训。
在我国刚开始对外投资的时候,国内一家著名钢铁企业就到秘鲁投资进行铁矿石开采,但因为对当地劳工法不了解,不知如何处理劳资关系,国内企业管理员工的做法完全用不上,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员工频频罢工,造成严重亏损。还有一家企业,收购了一家欧洲电子企业,本意是要利用其技术力量,但后来却发现劳动力成本太高,而且研发的成果也与企业原来产品、技术难以衔接、融合,最后只好付出几亿元的代价剥离研发人员,收购意图基本没有实现。实际上,我国近年来的海外并购,成功的并不多,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并且炒作得很厉害的那些标志性并购,最后多以失败告终,如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平安收购富通等等。据媒体报道,2008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损失就达2000亿元!
目前,金融危机导致众多企业经营困难,资产贬值,如果中国企业具有了足够的所有权优势,同时又经过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当然是对外投资收购的好机会。但同时也要看到,收购价格低固然降低了收购成本,但这便宜并不是那么好赚的,若整合不好,一样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大家都知道,收购有所谓的“一元收购”,也就是白给,但这也不是天上掉的馅饼,对于那些实力不足的收购者来说更可能是烫手的山芋。今年初,本田把价值数亿欧元的F1车队一欧元转让,并还“奉送”接手者数千万欧元现金,但就这样,也不是随便谁都能接手的,本田为了找人接手费了几个月时间。为什么?因为接手者不能解雇车队的700名员工,而车队完成一个赛季至少需要7000万欧元费用,若没有良好的经营运作能力,接手者很可能把原有身家都赔进去。
尤其必须注意的是,我国有资金能力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企业,多半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本身已经是陈疴难起,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等方面都存在致命缺陷,人才、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等基本要素储备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制度约束都远远不足,却用在国内行政垄断环境里造就而非开放市场竞争中培养出来的虚假竞争力去参与海外并购,还充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力军,并购风险之高更是远甚于通常的跨国并购!
对于完全开放的制造业领域里的国企来说,其对外并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国企病”。在国内的国有企业管理都没搞好(我们管理国企是多管齐下:党委组织部门任命国企高管、政府管国企的投资和运营、大众作为名义所有者成了只能评论的看客、市场又要求国企按市场规律运作……),国企改革改了30年直到现在还在这么改那么改到底怎么改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让这些国企脱离现有体制到国外去就成了完全失控,也就是党政约束基本失效(虽然那些约束本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适合企业),而它又不可能到了国外就一下子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能象市场化企业那样受到股东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约束,所以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不信统计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海外(包括香港)建立的数以十万计的企业,有几家成功的?其中的相当部分成了主管者的个人小金库和境外接待站,真正做经营的也往往因为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
对于那些垄断领域里的国企来说,除了国企病更加严重之外,还有虚弱的竞争力,两相叠加,对外投资的结果几乎注定是死路一条。这里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九十年代时依靠外贸垄断发财的国有外贸企业,如中化、五矿等,依仗自己对于国际市场的一知半解和外汇便利,率先大规模在外投资,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现在又轮到所谓的资源类企业了。是不是这些企业就能通过海外投资为我们在国际上抢得所需要的资源,解决我们急迫的资源问题呢?笔者依然不敢乐观。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些企业国企病更重,可算病入膏肓;其次是管理水平低下,在国内缺乏竞争导致他们习惯了欺负消费者却惟独不知如何进行市场竞争,即使是那些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资源投资他们一样会搞砸了;三是还会引发国际上的抵触—国际上对于我们的国企并购、主权投资的敌视已经不是个别的了,这次中铝收购力拓股份失败也不能不说有这原因在。
由于中国“特色”的原因,中国的海外投资实际上险阻重重。即使是很好的项目,别人能赚钱, 我们不见得能;别人都很难做好的事情,我们更只有望洋兴叹了--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体制使然。中国古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或许可以再加一句:体制熊,熊一国。
国企不行,但让民企试试?中国企业的真正竞争力和发展希望在民营企业啊!可遗憾的是,我们却又犯了持续多年的错误:一是在国内很多行业不对民企开放,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和资本积累;二是对民企的海外投资严加管制(如象管国企那样管民企投资审批、融资不能解决等),反而让正常的民企海外并购难以进行。不能做的鼓励做,能做的不让做,说什么好呢?
海外“抄底”,并非买了就赚,一样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更需要由适宜的主体来操作。否则,国家资源战略难以实现,而那些廉价海外资产更可能变成鱼饵,抄底的海外并购会成为吞噬中国人财富的无底黑洞。

上一篇:152亿美元方案取代中铝 两拓利空铁矿石谈判

下一篇:业内人士:欧洲钢厂不满意铁矿石33%的降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