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中国经济减速在三四季度将会更加明显,未来控物价要考虑将经济放缓维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下一步货币政策要降低操作频率,防止超调。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认为,紧货币治不了当前的通胀,反而会压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应转向保增长反通胀还需财政政策发力。
货币政策不可盲动
“下一步货币政策不可盲动,要降低操作频率,防止超调。而财政政策要保持高收入、高投放态势,发挥其积极效用来‘掩护’货币政策退出。”范剑平称。
他建议,宏观调控目标要从之前的全面控物价转向“有保有控”。如房地产限购政策在二三线城市实施,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定向调控等,但在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他预计,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或下滑至15%~16%全年料保持在20%的水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半年会减至17%~18%全年应维持在约20%左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以上。
中国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5%,略低于一季度的9.7%。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
政策应转向保增长?
为抑制通胀,中国央行今年以来已三次升息,以及六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则平稳回落,最新公布的7月官方PMI连续第四个月下滑,降至50.7,并创29个月新低。
王建指出继续加息会压制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应转向保增长。目前应转变治理通胀的手段,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比如将财政补贴与通胀率挂钩,对中低收入人群实施反通胀补贴。
他表示,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是否是年内高点现在还很难定论,预计8月、9月CPI涨幅会明显下降但四季度月度数据仍有可能突破7%。“如果秋粮减产,那么由食品推动的通胀过程在三四季度都会持续,特别是到秋粮上市的11月,CPI破7就有可能。”王建称。
中国总理温家宝稍早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通胀与稳增长需并重,并要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本网视点:连锁反应,如果中国经济减速明显,那么对钢材需求的减速也将会非常明显。不过,从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来看,虽然国内依然面临着较高的通胀压力,但是保经济增长依然是十二五期间的大事,只有经济保持相对好的增长,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