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中国银行业贷款问题忧虑的加剧,表外信贷的融资规模再次被放到了聚光灯下,亦成为监管层关注的焦点。
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了解情况的消息人士称,重点检查的还包括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
某外资银行企业金融部人士介绍,票据业务相当于发放给公司的贷款,但不占用银行信贷额度,有利于缓解存贷比压力,所以银行和很多大公司会倾向于使用这一业务。
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银行的表外业务贷款从2009年的1.6万亿猛增到3.8万亿,而其中,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央行所统计的7.9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量的四成。
银行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而此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放亦受到监管层的重视。6月24日,银监会开会指出理财业务市场的乱象,目前理财已成为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以影响存贷比指标。并指出六项违规操作,包括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3.5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约5000亿。但是今年前五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售产品7085款,已达去年全年发售量的72%,通过上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事实上,通过理财产品增加的信贷规模已大幅增长,表外融资规模增长速度更已远远超过前两年。
表外产品难以监管是个不争的事实,西方市场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表外业务以其盈利性高、对资本要求低的特点逐步成为西方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占比超过表内业务,但即便如此成熟的市场,还是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
瑞信证券中国研究主管赵昌华在6月20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由于银行表外融资活动的增加,中国的信贷占GDP的比重已经严重超过了巴塞尔协议的警戒线,未来银行的资产质量可能出现问题。如何规范银行业的表外行为,将是未来几年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网视点:流动性趋紧和信贷规模受控,让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中央下令调低贷款新增总量的预期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限制信贷发放,但商业银行使用表外信贷便可轻易避过这些关口,在基准利率仍然低企下,把握任何息差收益。
根据惠誉国际评级去年12月发表的报告估算,内地银行业的表外信贷超过3万亿人民币。主要的方式之一是,信贷机构利用信托公司,以类似证券化的形式把银行贷款产品打包成投资产品,方便银行避过了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配额的限制。这种融资方式明显地反映到内地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