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政策放松最早也要到年底

政策放松最早也要到年底

来源:投资者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9月05日 08:10:55 打印

导读: 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近日被接连下调,但相比身处衰退风险的欧美,中国显然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情况:各国央行严阵以待地考量着出台措施来提振经济,而中国远未到政策实质性放松的节点。

  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近日被接连下调,但相比身处衰退风险的欧美,中国显然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情况:各国央行严阵以待地考量着出台措施来提振经济,而中国远未到政策实质性放松的节点。

  增长下行,仍敢于调控

  自6月以来,市场有关经济与政策的一系列利好“传说”至今仍是个“传说”:通胀压力明显释放、紧缩力度有所减弱、财政政策更为积极——实际上,物价或已在7月见顶,但调控压力未有缓解;7月财政存款大增,积极财政并不明显;货币紧缩仍保持原有力度,而宏观经济的失速风险已是越发明显。

  在发达经济体风雨飘摇的威胁下,国际投行近期接连下调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瑞银将中国2011及2012年GDP增速预测分别从9.3%和9%下调至9%和8.3%,德银则预期在2012年二季度末,中国经济将视美欧经济的恶化程度下滑至7%~8.6%的区间,即便是在欧美经济免于衰退的最好情境下,中国经济也将因出口下滑而在2012年末由原先预计的8.6%下降至8.3%。

  “因为发达经济体增长更为疲弱,我们把中国2012年出口量增速预测下调了3个百分点至6%。2012年名义出口额增速则从12%下调至5%。预计2012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为-1%。”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对国际环境的担忧,8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声明已不再提及“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然而到了8月31日,这一提法重新出现在温家宝总理为《求是》撰写的文章中。

  就在上周,央行扩大准备金缴存范围的新规出台,尽管这一举措并不一定意味着政策收紧,但起码没有放松的意思。为何在各国央行急于寻找办法应对可能到来的二次衰退之际,中国政府却仍旧敢于在房地产和物价上下狠手,毫无调整之意?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日前腾讯财经组织的“全球金融动荡下的A股投资策略”研讨会上表示,迫于通胀压力,今年中国安排了部分刺激政策的退出,除了最主要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汽车消费政策,此外市场预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刺激出口的政策还几乎没有动”。

  他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二次衰退是小概率事件,未来中国经济减速即便超过预期,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当前经济减速更多是由刺激政策退出造成,而物价仍居于高位,因此把控制物价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增长的策略还没有改变的必要。

  法国巴黎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在同一场合表示,有2008年的经验教训在,中国领导人面对危机的心态已不再恐慌,当前中国经济下行仍在有限范围内,明年政府换届也会使当前领导人希望在通胀和货币问题上有所作为,以免给下届政府留下口实。因此目前政策更多的是进行观察,并不急于出手。

  经济学家认为政策不会马上放松

  全球经济下行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对这一左右中国政策是否进行转向的关键问题的一个重要观察时点是12月初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汪涛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面临的挑战还不足以令货币政策转向或是出台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但在10月份以及更为重要的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将对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政策应对进行评估。如果实体经济活动如出口、生产和投资在那时出现了明显衰弱,那么政府最早将于2011年末对政策进行放松。

  不过其他经济学家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就没有这么乐观,陈兴动认为,市场寄予了很大希望的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除非中国经济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低于7%的增长。目前看来,今年三四月份时国家发改委对新开工项目的审批速度明显放慢,现在在建项目已基本进入完工扫尾阶段,而新项目不足,应该成为选择性放松的目标之一。此外,银监会在防范金融风险,把住融资“后门”的同时,应放开“前门”,扩大融资渠道。总的来看,政策可能会有选择性的放松,但显然不如预期。

  范剑平则表示,尽管世界经济不大可能出现二次衰退,但没人可以打这个“包票”,因此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跟踪分析,随时需要做出应对预案。

  央行新规扩大政策进退空间

  由于对货币供给加大物价上行压力的担忧,不论是选择性的放松,还是实质转向,市场普遍预期调控会从财政政策入手,如已有动作的保障房、水利和新疆投资的扩大,但考虑到总体信贷额度的管控未有放松,此处的放松意味着对彼处的挤压,结果是结构性的调整,而非总量意义上的放松。

  对央行这个货币当局而言,政策余地显然更为狭窄。近期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纳基数的央行新规,被普遍理解为是流动性收紧的举措,但仔细考虑,这一新规的出台虽然无益于债市,但对总体流动性而言未必是紧缩之味,反倒是昭示了前期流动性管理的某种失败,更重要的是,这一新规提高了央行调控的自主性,为日后的辗转腾挪拓展了空间。

  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表示,新规是否意味货币状况更加紧张,还要看未来外汇流入、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信贷额度和银行能否迅速找到其它非常规融资手段。

  由于准备金扩围主要针对的是游离在传统监管视线外的表外业务,汪涛表示,央行新规的主要意图是弥补监管漏洞,这将帮助央行更有效地管理和衡量体系内真实的流动性情况。

  实际上,从防范风险和控制物价看,把钱攥在自己手里是最让货币当局放心的。假如没有这一创新举措,准备金已高处不胜寒,加息掣肘于央票利率倒挂,提高央票发行利率成本又过高,升值带来的出口冲击又为管理层所忌惮,简直为难死央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8月30日撰文就称:“‘准备金新规’为货币政策调控扩大了余地、拓展了空间,同时实施成本相对低,短期内会对实体经济、特别是较为依赖保证金存款的中小银行形成冲击,需要央行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对冲性措施。”

  而汇丰银行大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未来如有必要,央行甚至可以视情况下调准备金。

  

上一篇:机构预测8月通胀料将回落

下一篇:2/3城市已上报调控效果 住建部准备约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