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一房一价”能否“降伏”房价

“一房一价”能否“降伏”房价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6月07日 11:01:59 打印

导读: 当前楼市调控已经进入由量缩转为价跌的敏感期,舆论普遍认为,只有扎紧篱笆、堵住窟窿,调控措施才能奏效,群众的期望才能实现。具体而言,前期出台的诸多调控政策能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是实现调控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房一价”新政施行一个月有余,记者在北京走访时发现,各大售楼处张贴的销控表上,公开了全部预售房源的详尽信息,价格似是一览无余,然而有些与成交价存在距离,这就是开发商所谓的“高开低走”策略吗?在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的“躲猫猫”游戏中,如何保证调控目标掷地有声并最终实现百姓期望呢?

  “一房一价”的现实困惑

  事实上,应对“一房一价”除了那些业内心照不宣的招数,该政策在实施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在二手房市场,根据北京市制定的“一房一价”相关细则“中介服务机构代理的二手房参照本规定执行”,二手房价格也被严格监管。

  6月初,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王庄路附近,一家二手房中介店门口的玻璃上、屋内墙上都贴满了房源信息,包括楼层、楼号、房号、售价等与一个月前并无差异。对于细则内规定的容积率、绿化率、车位配比率等更加详尽的内容却并未一一陈列。该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房源的详细信息因年久而导致不全。

  “部分业主对自己的房产信息并不是很了解,完全详尽的信息,买家如果需要,我们一定会全力提供。张贴的房源表都是为了响应政府发布的‘一房一价’的政策,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尽心尽力统计出来的,已经比较完备了。”链家地产的经纪人小郑说。

  从购房者角度来看,月初记者采访时多数购房者对“一房一价”政策还不是十分清楚,更多关心的是房子的价格是否有优惠。而现在购房者的维权意识普遍增强,“证件是否齐备,房价有没有公示”都是置业顾问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然而,公示在明显位置的价格却并非一定是最后的销售价格。

  “知道政府出台‘一房一价’了,但总希望可以更加优惠的,而且还担心这价格被故意抬高了。”一位正在店内咨询的女士说。另据小郑介绍,由于二手房的售价都是业主自己定的,中介公司不能干涉价格,也就无法确保每套房源都是明码标价,而且最终成交价格与业主先期报给中介公司的价格,也会随市场行情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涨跌,中介公司很难保证“一房一价”。

  对此,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曹建海教授表示,鉴于二手房市场的特殊性, “一房一价”的政策在这个市场里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详尽的房源信息,让房地产市场交易更加透明化,减少价格的浮动。至于因业主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价格差异,应更广泛地普及“一房一价”,全面落实明码实价的政策。

  距离公开透明还有多远?

  “一房一价”能否控制随意涨价?在搜房网近期组织的一次网络调查中,认为“能”的有12.7%;52.1%的受调查者选择“不能”,因为“开发商在定价时‘高开’、销售时‘低走’,从而把价格调节的余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采访中,一位开发商直言:“我们当然可以做到‘一房一价’,但问题是这个价是备案价还是实际成交价,这中间就具有可操作性了。”应该说,房源价格在严格的监管下得到了公示,消费者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但距离“使价格更公开透明”的调控初衷还有一定距离。有分析认为,“一房一价”政策没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在于执法部门查处不严、处罚金额过小,另一方面“高报低开”的把戏也反映出在价格备案这一环节存在监管漏洞。

  “千万不能让政策流于形式。”曹建海说,监管部门需要更严厉的监督查处手段,对于屡教不改的开发商实施重罚。还有业内人士表示,有关部门需要及时将备案价格与房价控制目标挂钩,比如将房价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片区,每个楼盘的价格都不得高于该片区房价控制目标,控制“高报低开”的行为。

  执行不打折意味深长

  当前楼市调控已经进入由量缩转为价跌的敏感期,舆论普遍认为,只有扎紧篱笆、堵住窟窿,调控措施才能奏效,群众的期望才能实现。具体而言,前期出台的诸多调控政策能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是实现调控目标的关键所在。

  对于“一房一价”政策,业内则认为,应该有更多的制度设计以确定该项政策落到实处。我们注意到,为了使“明码实价”实施得更加完善,国家发改委提示,如果广大消费者发现商品房销售存在未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的,可以拨打全国统一的12358价格举报电话,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供线索,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法查处。

  然而,仅靠“明码实价”这一细则就改变房地产市场现状是不现实的,正如专家所说,楼市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工商、财税等众多部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尴尬。此外,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联动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上一篇:成交持续下滑加大房企降价压力

下一篇:保障房建设:警惕一边缺钱一边挪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