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欧盟强硬要收碳关税 中方“冻结”空客订单

欧盟强硬要收碳关税 中方“冻结”空客订单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6月29日 09:54:27 打印

导读: 既然欧洲不怕威胁,我们也不怕威胁,对于在债务频发中挣扎的欧盟来说,目前中国经济虽然 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自救的。另外,也许未来“环保”将成为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手段。

  巴黎航展空客730架飞机订单中无一来自中国 引发热议

  随着欧盟启动“碳管制”的步伐越来越近,中国航企与欧盟之间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继中航协宣布抵制欧盟“碳管制”后,香港航空在今年巴黎航展上订购10架空客A380的计划也被推迟,这是一笔涉及40亿美元的超级订单。中方航空公司针对欧盟的“碳管制”已经开始付诸实际行动进行反击。

  据了解,欧盟计划明年元旦起实施“碳管制”,据中国民航局测算,中国民航业2012年将支付约8亿元“碳费”,2020年将超过30亿元,9年将累计支出约176亿元。“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天增加一班,一年将增加1500万元的额外成本支付。”

  巴黎航展 空客“零中国订单”

  刚刚结束的巴黎航展上,空中客车公司共获得730架飞机订单,总价值约722亿美元。这一成绩创造了民用航空业界新纪录。

  然而遗憾的是,这730架飞机订单中没有一架来自中国,“巴黎航展上确实没有来自中国航空公司的订单。”昨天,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有关人士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其实,空客并非没有机会拿到中国的订单。早在航展之前,香港航空新闻发言人就对外放风称,将在巴黎航展上宣布一份订购10架空中客车A380的订单。但直到航展结束之后,这份目录价格约40亿美元的订单仍未宣布。

  “现在不清楚是否有关联。”昨天,针对订单暂时推迟宣布是否与欧盟“碳管制”有关的问题时,香港航空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碳管制” 欧盟要收中国176亿

  欧盟对航空的“碳管制”可以追溯至2008年11月。

  当时,欧盟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的一项新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ETS”(碳排放交易体系)中,自2012年1月1日起,只要一家航空公司(包括非欧盟国家的航空公司)的航班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那么航线全程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均要被纳入欧盟ETS。这意味着,航线会被欧盟给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的上限,超出的部分需要去花钱向欧盟买配额。未上缴足够配额款的航空器运营人将被施以罚款、扣留航空器甚至禁运等处罚。

  这套体系被视为民航业在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方案一出,舆论哗然,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纷纷反对。继国际航协旗帜鲜明地反对之后,中航协已经就欧盟的ETS发表声明,不承认欧盟ETS,并派出代表与欧盟交涉,但无果而终。

  根据欧盟ETS相关文件,中国国营、私营及港澳共33家航空公司被纳入名单,单在2012年便至少需要为此支付8亿元人民币的额外成本,2020年将超过30亿元,9年将累计支出约176亿元。“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天增加一班,一年将增加1500万元的额外成本支付。”

  中方:减排应从飞机制造商开始

  中航协发表声明质疑:此举非直接减排手段,没有对节能减排产生直接和实际的效果;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航空运输业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安排,违背了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普遍遵循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施对象颠倒,没有首先针对飞机及发动机的制造商,减排没有直接从源头抓起等等。

  据了解,目前国航、东航和南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已向国际航协缴纳了一定的费用,希望择机对欧盟提起诉讼。

  航空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有许多手段可以反制欧洲,包括推迟或取消与空中客车公司的订单、针对欧盟航企飞来中国收取相应的碳费作为报复、拒绝欧盟航空公司新开飞往中国的航线等等。

  毕竟,中国自己生产的大型飞机C919在2016年即可投产。

  欧盟:面对中美施压仍态度强硬

  在国际航协的策动下,全球航企已开始行动,旗帜鲜明反对欧盟的“碳管制”。美国认为欧盟违反了治外法权,且没有实施征求他国意见,要求美国航空公司不受该法管制;美国数家航空公司已经起诉至欧洲法院,第一场听证会预计在7月5日举行。

  据外电报道,在多重压力下,今年年初,空客总裁兼首席执行长托马斯·恩德斯和欧洲航空公司协会主席斯蒂夫·赖德威联名致函欧盟委员会,呼吁其认真考虑反对意见。

  不过,欧盟应对气候变化专员康妮·赫泽高24日表态,“我们法庭上见。”同时她还回应:“欧洲不怕威胁。”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欧盟针对航空业的“碳管制”实施,全球航空业每年就要至少支出24亿欧元。

  本网视点:既然欧洲不怕威胁,我们也不怕威胁。对于在债务频发中挣扎的欧盟来说,目前中国经济虽然 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自救的。另外,也许未来“环保”将成为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日本制造”背后的财团力量

下一篇:央企境外资产,“问责”更要“问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