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之后能否平稳持续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之后能否平稳持续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 2009年07月08日 08:59:23 打印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

    6月18日,世行发布评估报告,将中国2009年GDP增长预测由此前的6.5%调高至7.2%,将2010年增长预期由7.5%上调至7.7%。

    6月23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表文章称,预计二季度GDP增长接近8%。

    7月1日,中国股市重新步入3000点时代。整个上半年,A股市场涨幅超过60%,居全球首位。

    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经济复苏的迹象不断增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鹤立鸡群”,令世人瞩目。

    这一切,无疑都得益于中央推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及时落实,特别是得益于中国4万亿投资的拉动以及银行奉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进入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丝毫没有动摇,这对于阻止经济的继续下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远超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渐次推进,使基建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提前复苏。行业的复苏又为股市此次的大涨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全年增量可能超过10万亿。信贷的高速增长,对于遏制住信心下滑,促进经济“回暖”产生了关键作用。

    同时,政府不断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由于各项措施的及时有力落实,我国经济基本面开始明显好转,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在蔓延和深化,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宏观经济存在着“反复”的可能,如果要想实现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笔者以为,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做“文章”: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仍当继续。最近,由于资本市场的“膨胀”,不少人开始担忧起“通货膨胀”来,进而质疑现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认为这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

    但是,目前,“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如果一旦改变我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使我们刚刚取得的经济“企稳向好”的局面毁之一旦。所以在这个“关口”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继续,即使现在有“通货膨胀”的隐患。

    而且,就目前来说,只有通胀预期,并没有真实的通胀。中国CPI近几月连续出现负增长,同比增速有可能在第三季度结束前转正,但全年CPI估计也不会超过1%,明年有可能会高一点,甚至会接近5%,但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5%以下的通胀水平并不可怕。

    二、将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来推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经济依然处于衰退之中,外部市场依旧疲软,短期内的恢复肯定不可能,所以有必要将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来推行。

    如何来切实推进扩大内需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深化改革才是必由之路。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大规模的创新就会出现,以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

    扩大内需,需要的就是改革和创新。一个方面是要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实践证明,以政府“放债”为主要推动力的扩大内需难以持续,需要尽快启动民间投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比如在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投资应该尽快放开,以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这既有助于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近些年来,导致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持续下降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实际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持续下降;二是高高在上的房价,以及诸如收入预期下降、教育、医疗、养老等沉重负担使得老百姓不敢过于消费。

    扩大内需,关键在于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藏富于民”,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在GDP中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智库峰会”上,不少有智慧的“大脑”谈到应对金融危机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及收入分配调整一事。

    6月19日-20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北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反映出了乐观与谨慎并重的态度。也只有这种乐观与谨慎并重的态度,才能带领中国经济有力、平稳并持久地发展。

上一篇:三大矿商威胁停供 中国钢企凭三月存储应战

下一篇:钢铁跨区域重组大势所趋 宝钢模式或成范本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