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

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

来源:中国冶金报 编辑: 2009年09月27日 08:48:47 打印
输出了1700项目,成为国内第一个既能提供钢材又能提供技术的企业。”刘玠说。

    三峡二期工程右岸水轮机组涡轮钢公开招标,可是国外公司不参与投标,使我国处于一个非常紧迫、尴尬的局面。“鞍钢能不能生产?实践证明,鞍钢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试制,最终提供了7000吨涡轮钢。严峻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关键的技术是买不到的。”刘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依然激动。

    鞍钢人从自主创新中尝到了甜头。20世纪90年代末,人均年收入只有9000多元,2007年底已达到3.7万元。如今,他们开始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启,60年前的那些荣耀即将归来。

    绿色钢厂: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之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突破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连轧化和综合节能6项关键共性技术,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得到大大优化。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632千克标准煤,为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钢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2008年又翻番突破5亿吨,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对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被纳入中央视野。

    “过去中国钢铁业是从无到有,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了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而现在钢产量已经超过5亿吨,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继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显然行不通,只有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钢铁业才能迎来新的大发展。”吴溪淳说。

    为了改善首都环境,办好2008年奥运会,扎根于北京石景山地区90年的首钢服从国家需要,搬迁到河北曹妃甸进行二次创业。这也是首钢的一次机遇。2007年“五一”劳动节,温家宝总理来到正在兴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视察。他说:“首钢不是一般的搬迁,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首钢京唐钢铁厂要打造成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厂。”

    首钢京唐钢铁厂作为我国第一个靠海钢厂,具有设备大型化、工艺流程紧凑简洁、技术先进和产品高端等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方向。

    2008年9月,鞍钢营口鲅鱼圈分厂竣工,其钢铁项目清洁生产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对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和再利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如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厂是顺应时代的科学选择,制约因素将成为推进钢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中国钢铁业只有在设备、产品、质量、工艺上接近或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最终替代进口。

    相关链接:新中国钢铁业的第一

    第一炉高温合金在抚钢诞生 1956年初,国产仿苏米格飞机和即将研制的新型飞机,需要用国产高温合金替代进口高温合金制造涡轮发动机,冶金部党组决定由抚顺钢厂承担研制任务。抚钢接到任务后,成立了由黄旦平、唐凤勇、俞善元、叶济生组成的第一研究室。3月中旬,3位苏联专家来到抚钢,同科技人员共同研讨试制方案。3月26日,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在抚钢一炼钢车间3吨电弧炉试制成功。这是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

    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厂在首钢诞生 1964年,我国第一个3×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在首钢诞生,这是我国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软件、硬件的条件下,自己建设的当时最先进的炼钢厂。氧气顶吹转炉是1952—1953年由奥地利开发的新炼钢方法。此前全球主要采用平炉炼钢。但由于平炉冶炼周期长,生产效率很低。20世纪80年代,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年产钢达到200万吨,荣获“功勋转炉”称号,被誉为“世界上转得最快的转炉”。

    第一批石油套管在包钢诞生 1975年7月,包钢生产的第一批140mm石油套管正式下线,共3197支,总重量600吨。这批石油套管被送往大庆油田作模拟射孔试验。试验表明包钢的石油套管其射孔性能与日本同类产品基本相同,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石油套管,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石油套管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第一块宽厚钢板 上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用宽厚钢板全部依赖进口。为此,国务院决定,建设中国自己的宽厚板生产基地。中国首家宽厚钢板生产基地最终定址河南舞阳。1978年9月8日,雄卧在厂房里的“轧机之王”——4200mm轧机终于建成投产。在国人期待的目光中,共和国的第一块宽厚钢板在舞阳钢铁公司呱呱坠地。

    第一块特钢板“争气板”1978年10月份,国家给舞钢下达了生产高能物理直线加速器用铜钢复合板的任务。这种板当时全世界只有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但进行了技术封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买不到。1979年9月22日,舞钢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第一块大型铜钢复合板,被国人誉为“争气板”。从此,我国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所用特殊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第一卷冷轧取向硅钢在武钢诞生 1978年11月23日,当第一卷取向硅钢从热处理炉顺利下线时,现场顿时一片欢腾。我国冷轧硅钢依赖进口的历史由此改写。如今,武钢冷轧硅钢的产量从7万吨发展到近200万吨;产品覆盖航天、电力、电讯等领域,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外汇。

上一篇:工信部:尽快出台多晶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下一篇:武钢再购加拿大矿企股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