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保障房的大量入市,各地的房价涨幅或将不出意外地得到“控制”。
“统计数据说房价下降了,可人们感觉没那么明显。”新华社记者近期在京沪等地楼市采访时发现,市场感受和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原因是保障房被纳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统计范畴,并对整体房价的下降贡献良多。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与房价的涨跌相比,住房“可支付需求”的满足日显重要;应加快保障房与商品房在土地供应、融资渠道、价格统计等多方面的“双轨制”改革,切实推进保障房建设,不断优化楼市调控措施。
“统计上的房价下降”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显示,今年1-5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为14127元/平方米,比去年下降4.8%,房价“稳中有降”态势明显。
不过,市场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北京一些房产中介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通州区域房价出现了一定降幅,但其他区域房价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其他城市也有中介、购房者持类似观点。
造成这种感受差异的一个因素,是楼市成交结构的悄然变化,所谓“房价”已是今昔有别。比如,北京“新建普通住房”均价的下跌,与调控政策生效有关,也与保障房的“拉低作用”密不可分。
据介绍,新建普通住房是指容积率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也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定向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北京今年1-5月成交的3万套普通住房中,保障房占近1/5,其价格大都在5000-8000元/平方米之间。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副总经理宫萍说:“大量中低价位产品的成交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市场的平均价格。”
来自机构的数据显示,北京今年上半年的二手房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北京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2日发布数据,2011年上半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价24100元/平方米,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22.7%。这一成交均价在6月已开始出现小幅下跌。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分析,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二季度北京楼市的需求方心态有所改变,对二手住宅价格下行预期增强,造成二手住宅成交量下降。(编注:7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报告显示,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56元/平方米,环比(较5月)上涨0.41%。其中,75个城市价格上涨,25个城市下跌。环比涨跌幅在1%以内的城市数量共有73个。该报告分析指出,与去年6月相比,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上涨5.19%,其中34个城市涨幅介于5%~10%之间,28个城市涨幅在5%以内,9个城市住宅价格同比下跌,跌幅皆在5%以内,而合肥、石家庄、天津、绍兴4个城市跌幅在1%以内。)
实际上,房价在统计上的下降,在今年一季度各地出台房价控制目标时就已埋下伏笔。在各地公布的控制目标中,商品房被人为地划为新建商品住房、新建普通商品住宅、新建住宅、新建商品房(除住宅外,还包括商办物业)等众多名目。
而新建住宅等除新建商品住宅外,还包括经适房、动迁安置房、限价房等各种价格较低、波动较小的保障房,这就使保障房成了整体房价的稳定剂。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今年下半年保障房的加快推进和供应,一些地方新建住宅、新建普通商品住宅等房价将被再度拉低,当地房价的涨幅也将不出意外地得到控制。
专家吁“分类管理”
对于房价统计数据与市场感受的差异,陈晟认为,“人们对于房价降否的争议等都说明,房价的统计发布也应加快改革,尤其是对商品房和保障房价格作出区分,防止错误信息影响市场,更要提防借此使"障眼法"误导调控。”
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的房地产制度体系是以商品房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在保障房领域的制度建设则相对不足。当下应顺应市场变化,加快房地产尤其是保障房制度创新,比如加强保障房价格信息的统计发布,实现保障房和商品房开发贷款的分类管理等,以推进保障房建设,不断优化楼市调控措施。
保障房制度创新呼声的背后,是当下楼市日益明显的分化态势。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如果没有调控,市场自身也会逐渐完成这种结构分层,但是调控加速了这一进程。”
各方面迹象显示,在保障房快速崛起的形势下,房地产市场正逐渐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组成的“双轨制”格局。
比如土地供应方面,国土部门数据显示,今年计划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7.74万公顷,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35.5%;如果加上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合计比例将达到78.6%。再如,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保障房开发贷款新增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1%,高出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34.8个百分点;在上海等城市,保障房新增开发贷款已占整个房地产业新增开发贷款总量的五六成。
“住房可支付需求 更值得关注”
“从一定意义上说,房价目前的下降至少说明市场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保障房供应的增加对房价的平抑效应正在显现。”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不过,专家认为,目前除房价统计数据的涨跌之外,更应关注住房“可支付需求”的满足。市场对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需求、中低收入人群对保障房的需求能否及时满足,是衡量调控成效的重要指标;不管房价如何变动,增加普通人群适购住房的调控方向都不能受到干扰。
政策制定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各地近年来保障房工程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租赁性质的,也有交易性质的;既有完全由政府托底的,也有政府帮助和购房者自助相结合的。
比如,上海正构建由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动迁安置房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供应“共有产权”性质的经适房达8万套。北京也正加快类似保障房的供应。不少城市今年各类保障房的建设和供应规模将超过商品房。
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则是阴晴不定,一些中高档住宅成交活跃。比如,5月份北京单价每平方米3万元以上高端项目签约套数,占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总量的13.3%,比重比4月份提高5.1个百分点。一些城市近期天价豪宅的冒头,被业内人士视为部分地区楼市加快向高端转型的信号。简单的房价数据,已无法充分反映“保障”和“市场”的这种二元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