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天津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天津分站 >> 本地资讯 >> 僵局难破 美债务谈判行至“四岔口”

僵局难破 美债务谈判行至“四岔口”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7月19日 10:09:33 打印

导读: 距离美国举债上限的敏感日——8月2日只剩下两个星期,市场上虽然有担心白宫与国会如果不能在期限内达成提高上限的协议,美国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美国两党提高上限几乎悬念。两党只是玩政治游戏,不能提高上限的几率极小。

  为了在8月2日最后期限前提高美国公共债务上限,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两党领导人多次谈判,但双方存在严重分歧,谈判多次陷入僵局,进展缓慢。分析人士表示,债务上限谈判存在四种可能。大概率的情况是,美国公共债务上限在最后一刻得以提高;而最坏的一种情况是谈判破裂,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评级被下调。

  债务谈判进展缓慢

  奥巴马从6月下旬开始协调两党削减赤字的磋商。奥巴马7月10日表示,国会必须在10天内达成一个政府预算协议,从而在8月2日最后期限前提高美国公共债务上限,避免政府陷入灾难性的违约。

  奥巴马上周五表示,他已为上调债务上限做好准备。他表示,政府与国会至少应该能就提高债务上限和小规模的赤字削减规模达成一致。他仍在努力促使双方就大规模的赤字削减方案达成协议,但鉴于8月2日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上调债务上限是首要问题。

  尽管两党都认同美国的债务和赤字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措施削减债务和赤字。不过在谈判中,共和党坚决要求大幅削减开支以换取投票支持提高债务上限,双方还在增加税收方面分歧很大,民主党坚持这必须成为长期预算协议的一部分,共和党则称不支持任何加税方案。上周的谈判变得更加剑拔弩张,共和党和民主党相互攻击并且立场变得强硬,致使双方难以达成妥协。

  从以往的历史来看,美国国会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曾多次上调债务上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债务上限已经形同虚设。这次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两党争论的焦点是对于削减财政赤字的争议,但难逃政治作秀之嫌。

  美国的“公共债务上限”指的是,国会授权美国政府,为了履行法定义务而能够举借的债务总额,这些法定义务包括支付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军费、退税等开支。今年5月中旬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开支已达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财政部已采取临时措施,维持联邦政府履行包括偿还国债利息在内的部分法定义务。将债务总额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左右是国际通行标准。而当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规模已经超过GDP的90%。

  谈判破裂将产生巨大冲击波

  目前美国债务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分析人士指出,债务上限谈判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首先,从维护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稳定的角度来看,最佳结果是白宫与国会在7月下旬达成赤字协议。白宫与国会达成一项削减长期赤字的全面计划,比如10年减少2.5万亿美元支出。国会议员同意把原有的14.3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提高2.4万亿美元左右,这能让美国政府有资金支撑到明年11月的总统选举之后。但这种前景似乎越来越渺茫,因为双方都在坚持自己的立场。

  其次,也是市场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投票通过提高债务上限议案,避免债务违约。白宫和民主党可能将被迫在医疗保险方面作出明显让步。

  第三种可能是,暂时提高债务上限。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由于白宫与共和党在税收问题上的分歧很大,而最后期限前时间有限。国会可能达成一项提高几个月内债务上限的短期协议,继而赢得时间就分歧继续谈判。据外电报道,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就提议,允许奥巴马到2012年底前分三次提高债务上限。

  最坏的一种可能是白宫和国会的谈判破裂,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出现违约。多位经济学家警告称,如果国会不在8月2日前提高上限,美国将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美国真出现违约,不管违约持续时间长短,都会从根本上改变评级机构对美国未来能否及时偿债的评估。美国将面临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债务违约将导致美国的借贷成本大幅攀升,增加企业融资负担,甚至会把美国经济拖入二次衰退。

    本网视点:美国债务总额在5月16日突破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后,美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就提高举债上限问题拖延不决,最近,关于债务上限的争论程度“更上一层楼”。距离美国举债上限的敏感日——8月2日只剩下两个星期,市场上虽然有担心白宫与国会如果不能在期限内达成提高上限的协议,美国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美国两党提高上限几乎悬念。两党只是玩政治游戏,不能提高上限的几率极小。中国对美国提高上限的信心是十分充足的,否则也不会冒险逆市在5月份增持美国国债73亿美元。

上一篇:国内新能源车政策待厘清

下一篇:国际能源署二次“放油”恐难成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