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连锁目前正力推明码标价 但推行中仍存在一些“困”与“惑”待解决
家电明码标价和明码实价到底有何区别,对连锁卖场和消费者而言,所谓的明码标价到底存在哪些伤痛与困惑,相关方将如何应对以让消费者满意?目前,东莞三大家电连锁都在渐推明码标价,但这一标价与明码实价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家电卖场都存在一些“困”与“惑”,后者更表示目前正积极研究对策,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也坦承,随着相关部门加大推进和严查力度,今后议价幅度进一步走低的可能性甚大,“今后的竞争将取决于服务与品质的提升”。
家电卖价曾暗藏“潜规则”
和连锁超市直接按标签价结单有所不同,在家电卖场选购家电长期以来都需要“砍价还价”,而自身议价能力的强弱则最终决定了所掏“碎银”的多少,基本上处于一种“不透明”的消费状态。
对此,有业内人士揭秘称,行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以下的定价规则,即供应商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需要维护其产品价格的统一性,这时供应商一般会给零售商确定两个价格标准,“一个是统一挂牌价,一个是最低零售指导价”,并要求零售商照此要求执行。但在实际具体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产品推荐和价格协商,最低零售指导价常成为成交底限,而实交价格则可在两个价格标准之间浮动。比如某合资品牌空调,市场统一挂牌价为4599元,而最低零售价只要3999元,从而存在近600元左右的还价空间,“有的传统大家电甚至可能更大一点”。
“但对消费者而言,一般只能看到卖场的标签价,但对底价却知之甚少”,这使得在相应的卖价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潜规则”。
三大家电连锁
渐推明码标价
实际上,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是零售企业在服务时的应尽之责。但此前家电卖场,较为惯常的手法是“高标价、大让利”,以此让消费者感觉“捞”了不少“实惠”, 尽管最终“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但并未讨得“多少便宜”。
针对这一行业通病,有关部门于今年初及时出台了有关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实价的规定,这也得到了东莞连锁家电卖场的热烈响应。
3月中旬前后,东莞苏宁联合上游供应商,率先宣称在全城门店实行明码标价,而随即东莞国美亦声称推行明码标价,“并将严格执行”。
“从原来的自定零售价,到在原来的零售价和成本价区间确定一个标价,我们也做出了相应尝试。”时尚电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仅实行半月后便发现不能适应市场,于是再次统一调低并标为成本价,“这与之前相比,电脑等标低了约5%,而传统家电则低了8%~10%”。
上述卖场解释称,现已将厂家的让利优惠减除后直接标价,“整体是件好事,也有利于价格透明化”。
就市场的情况来看,家电的标价也的确有所回落,而数码3C品类和小家电的价格最接近最终成交价。
明码标价与明码实价存在一定“差距”
记者日前走访城区门店发现,在与促销员初次见面,试探家电价格是否可以打折时,对方一般都会一本正经地告知“场内家电已实行明码标价,没啥大的浮动”。当记者流露出购买某款家电的意愿后,促销员则表示可“适当优惠一点,让利100~200元”。一旦抛出某对手卖场的最终卖价,那促销员则会向相关主管“申请一番”,最后告知可以“对手的价格成交”。
根据“明码实价”的有关规定,“明码”要求价格公开透明,而“实价”则要求经营者根据成本、合理利润,以及市场供求状况标出不“注水”的真实交易价格。由此可见,现行的“明码标价”与“明码实价”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其标价也还不是最终的实际成交价。
惑1:同一产品价格差距不小
记者日前走访市场发现,某国产品牌的一款同型号2P变频空调,外观极其时尚,但身价同样不菲,而且在各卖场标价也甚为悬殊。其中两大卖场的标价在9300至9500元之间,而另一卖场的标价则高达11000元左右。对此后一卖场促销人员表示,由于前后看价的时间相差了一周,“该空调的价格因多方面因素,厂家已两次上调价格,这是刚刚调上去的”。而记者随后再次前往另两卖场核实,看到其价格仍未变化,但当中一卖场则称目前无货。
而专卖店的价格又如何?记者在南城西平社区一专卖店看到其标价为9800元。彼此的标价都有所不同,而且价差不小,这难免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惑2:还价空间小价格非实在
“卖场现在讨价还价的空间确实小了不少,但这并不能完全打消我们心头的疑问。”消费者倪小姐说,因为一直以来家电的标价都存在一定的水分,明码标价可能挤出了不少的水分,“但是否挤干就不好说了,毕竟具体的标价还是在卖场手里,由其说了算。” 她认为,家电的价格还不像商超的民生商品那样,价格相同或几乎相近,“让人买得实在、买得放心”。
惑3:讲不讲价反影响成交率
消费者心存困惑,而家电卖场也同样感到有些茫然。有卖场表示,长久以来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已普遍形成了砍价还价的心理与习惯,明码标价后如不让价,消费者难免有些不适应,以致购买谨慎从而影响最终的成交率。
“消费者以前至少可砍价五六百元,明码标价后只能砍到一两百元,感觉上好像不划算,这导致成交率出现波动。”一卖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的供应商也注意并反映到这方面的问题,后双方协商在明码指导价的基础上,略微调高一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给出相应的讲价空间后,成交率反而明显提升”。
困1:拼砍价更拼摸价能力
“尽管有些家电的标价相近或差距不大,但最终的成交价可就学问大了。”正为新房选购空调的邓小姐说,为了选购空调几乎全家人出动,每人去一家卖场的门店蹲点,和现场销售人员软缠硬磨,拿到最终成交价后家人再用手机沟通信息,“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买”。部分受访者也认为,以前买家电拼的是砍价能力,但现在还得拼“摸价”能力,只有真正货比三家才可能“淘”到实惠。
困2:明码标价调整更频密
标价游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家电零售行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且以彼此“刺探”对方价格为营销“利器”。比如,某卖场将一款电视标价为10000元,另一卖场在获得“情报”后将适当降低标价或加大礼品赠送力度,以此吸引和拉拢顾客,尽管其标价可能只低了区区几十元或上百元。
有关卖场直言不讳地表示,以前摸探对手价格一般一月1次,现在已调整为1周一次,“重点关注畅销品和消费者经常提及的热点商品”。
困3:明码实价受多因素制约
上述连锁卖场一致认为,消费者对价格的第一印象很重视,而卖场对自身的价格形象同样也很看重。但具体的标价并不是卖场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家电生产商和供应商,通常的调价单即来自于两者,而卖场同时也会参考对手卖场的标价。其价格统一将考验厂家的执行能力和控价能力,目前在这方面暂时还只有苹果可以做到。
同时,多数供应商或厂家在卖场均自行派驻了促销员,为了拉动本产品的销售和提升促销员的效益,都有可能动用价格杠杆以留住消费者。而卖场的利润也多来自厂家的销量返点,销量越大返点也将相应越高,这自然离不开一定的销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