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季度的信贷狂飙相比,5月份新增贷款已明显放缓,但是
5月末人民币贷款的增速仍创下12年以来的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21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增幅比上年末高11.8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88个百分点。
这是信贷增速自去年8月触底以来连续第九个月加快,也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是,由于单月新增贷款明显回落,贷款增速增长放缓的迹象也表露无遗。
5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6645亿元,同比多增3460亿元,较上月5918亿元多增727 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876亿元,同比多增1183亿元。居民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继续上升。
对此,社科院金融所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认为,相比此前的猛增急降,5月份贷款增量更为平稳,这种回落是经济的理性回归。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表明中国经济结束触底并已开始企稳。
在贷款稳中有升的同时,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平稳。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25.74%,增幅比上年末高7.92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21个百分点;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8.69%,比上月末高1.21个百分点,增速持续回升。
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目前5000亿元到6000亿元的信贷增长将有可能保持信贷增速30%的水平,这降低了进一步放松信贷政策(如减息)的可能性。目前央行对货币政策变动可能会保持“中立”态度。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近日也表示,中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地把“适度宽松”仅仅理解成类似一季度的贷款发放。
根据央行昨日发布的第二季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指数,57.4%的银行家认为下季货币政策将保持现状,较上季上升7.1个百分点。 记者 但有为 苗燕
信贷数据传递信号:居民股票投资意愿增强
央行12日发布了包括信贷数据、货币供应量、企业居民存贷款数据等在内的5月份金融数据。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这一系列数据备受市场关注。与往月相比,它们有怎样的变化?传递了哪些新信号?
信号一:居民股票投资意愿增强
5月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多增4325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886亿元,同比少增478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居民户存款同比少增可能和近期股市的持续反弹有关。
“5月份股市保持强劲涨势,居民投资意愿增强,股票和基金开户数都有所增加。”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博士范方志说。
我国A股市场在整个5月份都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上行走势,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5月涨幅分别达到6.27%和6.58%,沪深两市也持续5个月收红。
央行数据还显示,5月份居民贷款大幅增加1876亿元,其中体现居民购房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008亿元,占居民贷款的比重比4月份低10多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购房贷款比重的下降,表明5月份房地产市场居民持币待购心理的加重。
信号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将延续
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贷款6645亿元,同比多增3460亿元——虽比一季度信贷增长明显回落,但比起4月份仍有所增加。分析人士认为,5月份信贷增长是我国信贷的理性回归,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考虑,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今年前5个月,我国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5.8万亿元,在一季度信贷增长创出天量达到4.58万亿元之后,4月份新增贷款则骤降为5900多亿元,信贷猛增急降之势历史罕见。
“5月的信贷增长属于常态的回归,当然比一般时期要高些,这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郭田勇认为,5月份信贷增量虽然比前三个月要少很多,但比4月份仍有所增长,这表明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要大于物价上涨的压力,未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还将有所延续。
信号三:票据融资连降四月
数据显示,5 月份非金融公司新增人民币贷款4769 亿元,其中票据融资862亿元,较上月1257亿元减少395亿元。这也是新增票据融资余额在1月份达到创纪录的6239亿元之后的连续第四个月下降。
从占比看,5月份票据融资余额占非金融公司新增信贷比重为18.1%,在上月28.3%的基础上继续下降,这是票据占比在今年2月达到史无前例47.3%的高位后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观察2008年以来的历史情况,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票据融资经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其占比应该说已回落至正常水平。
除票据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外,本月信贷结构呈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居民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继续上升。5月份居民户新增信贷占新增贷款比重达到28.2%,较上月24.9%提高3.3个百分点,也是今年2月份触及4.1%的低位以来的连续第三个月提高。综合本报记者与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