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我前几天考察了河北、河南好几家产能在七八百万吨的钢厂,长材、管材都在加班加点生产。有的企业还在新建高炉,预备扩大产能。”中瑞集团常务副总裁王旭日告诉记者。
山西一家中型钢企高管介绍,自己所在的工厂去年8月开始减产,现在也已全面复产。关键是,从今年起,该钢企用的已经都是进口矿了。“公司遵循的是一条非常市场化的准则———谁家的货好、价格低,我就用谁的。”在进口铁矿石高品位低价格的优势下,国产矿很自然被“抛弃”了。
虽然复产增产,这名高管却强调:“我们还没敢大干全上呢!”该厂目前是奔着钢铁年产能500万吨的量开工,去年这一数字是350万吨,而该厂如果真的完全释放产能,可达800万吨。也就是说,这家厂子也压缩了近40%的产能。
这名高管说,他熟悉的中小钢厂都这样,增产了,但没敢完全释放产能。“不能释放,一释放这个市场就塌了。”他说,供大于求的现状,每个生产者也是心中有数的。一般中小钢厂都是“以销定产”,同时保有一定库存量,以此应对风险。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家的刺激经济计划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再加上四川灾区重建需要大量建筑钢材,因此复产增产的钢企几乎全是以生产长材、管材为主,而其余生产板材、型材的大小钢厂,依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现在就正为南水北调工程、上海高速铁路两个基建项目直供钢材。加起来有一百多万吨,占到我们总销量的30%左右。”山西这家钢企的高管说。
■记者手记
亿吨铁矿石流向何处?
一边是堆积成山的铁矿石,源源不断的入港船只;一边是铁矿石进口量严重供大于求,继续囤积会造成较大风险。
5月底,记者在全国进口铁矿石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山东日照进行了相关调查。
5月25日的 日照港 (行情 股吧)一派繁忙景象。离入口还有二里地,拉矿的大卡车已经排起了长队,车队一直延伸至港口的入口处。而港口内,目之所及都是高高堆积的铁矿石,每一堆前面竖着牌子,上书“货主、货名、进出口日期”等信息。一路经过,标榜在“货主”位置上的,既有宝钢、邯钢这些大钢企,也有沙钢等民营钢企,更不乏上海宜钢、中钢货运、北京荣丰等物流公司和贸易商。
矿粉堆上,随处可见挖掘机来回忙碌;两艘刚刚靠岸的澳大利亚矿船正在卸货,港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压港现象比较严重。“你现在看见的是5万吨码头,进来的都是小吨位的船;那边有10万吨和15万吨的码头,好多船在等着排队进来。”“现在海面上还有十几条船漂着进不了港口呢。”
日照港副总经理臧东生告诉记者,今年1到5月份,日照港的进口铁矿石已经达到38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现在日照港每天排队进港的船只大约15条,到港船只卸货需要等待七八天左右。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我国共进口铁矿石1.87亿吨,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告诉记者,我国钢铁行业每月所需进口铁矿石量只有3000万吨。铁矿石的大量进口,造成了一种假象———中国的钢铁行业正在回暖,中国的铁矿石市场不减反增。
在这些假象背后,是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的大幅减少———从钢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1—4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只有655万吨,同比下降59.5%。与此同时,中钢协在5月31日发布声明,称如果接受日本与力拓达成的采购价格降幅,则中国钢铁行业将面临全面亏损,因此中方绝不接受这一首发价。
贸易商的抄底、中小钢企的跟风、国内矿高成本低品位缺乏竞争力而被进口矿排挤出市场,再加之国内企业心不齐,各为其利,偌大一个市场却不能发出统一的声音……种种因素终于再次将铁矿石谈判引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