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钢重组去向成谜 复星或进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2009年08月10日 09:16:07 打印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战略重组方面有重大动作,日前已与郭广昌掌舵的上海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日,青岛市发改委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实际上,坊间对此早有传闻。6月25日,青钢集团一场“秘密”签字仪式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仪式主题为“钢铁控股集团签约仪式”。据酒店工作人员透露,“仪式进行了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当日,记者曾就此事分别向青岛市国资委、发改委和青钢集团求证,均得到“不知情”的答复。
虽然关于青钢战略重组的路线图众说纷纭,但今日看来,上海复星集团的重组行动实际上早已在暗中进行。
重组求生
青钢重组由来已久。青岛市从2006年便开始谋划此事。今年1月14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此背景下,青钢的战略重组显然更加有据可依。
记者从青钢集团获悉,在7月11日召开的集团2009年半年工作会议上,现任董事长、CEO王君庭就“青钢为什么要实行战略重组”分析说:“近几年我们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国内同类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历史上的原因使我们工艺、结构水平比较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青钢必须通过战略重组谋求生存和发展。”
王君庭认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迫使青钢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此外,“我们装备水平落后,国家又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因此我们必须拓宽融资渠道,进行技术改造。”
“实际上,在青岛市国资委欲重组青钢的消息传出后的两三年来,纷至沓来的除上海复星集团、深圳意汇通投资公司外,还包括来自欧洲的钢铁巨头阿塞洛以及资金实力雄厚的海湾基金。”青岛市发改委相关人士5日表示。
艰难因素
就在复星重组青钢的消息传出的同时,传闻已久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拟在9月份出台的利好消息也同时传出。税收将在两地对半分,这无疑为钢铁行业的跨区域兼并、重组扫除了“税收体制”的最后一道障碍。
知情人士分析认为,青钢虽就全国范围而言,并非钢铁大企业,但其在青岛市属于纳税大户,上述有重组意向的企业,往往因为控股权、税收等原因而未能达成最终协议。
“当地政府当然不愿意放弃企业税收,因而青钢重组虽然喊了好几年,但大多都停留在''只说不练’的状态,没有实质性进展。”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上述控股权、税收等方面因素外,青钢近年来的发展差强人意,生产工艺落后、负债率高、企业负担沉重、员工数额庞大、人事安排难以调和等等,也是重组艰难推进的主要原因。”
此外,青钢位于青岛市区,土地资源极为匮乏,没有发展空间,这也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尽管青岛市政府早已批准了青钢的整体搬迁改造方案,胶南市政府也在滨海一线所规划的重工业基地中辟出大片土地,然而由于资金问题,搬迁一直无力实现。”上述知情人士说。
对于此次与复星集团的重组进展,以及控股权等方面的详情,青岛市国资委、发改委以及青钢集团均三缄其口。“目前还只是意向阶段,各种可能性都有,没有最终的合作协议谁也不敢断言。”上述青岛市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
归山钢之巢,还是单飞?
对于青钢的重组路线图,还有另一种猜测,就是被山东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对于山东提出的临海基地建设规划,要结合山东省整体进行考虑,包括对青钢、日照钢铁的重组,这或许是对钢铁产能位居全国第三的山东在钢铁整合中最完美的规划。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同时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
然而,政府的引导似乎并没有凸显其优势,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和青岛市国资委下辖企业青钢集团在这场整合中似乎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济钢和莱钢的产权都在省国资委,其重组属于省管国有产权进行的整合,这样更便于从资本层面上进行重组。“如果不从资本层面进行深层重组,仅仅是简单地拉在一起,组建一个集团,这里面往往存在很多利益博弈,最终很难整合。”
青岛市政府相关人士则告诉记者,如果青钢集团“单飞”成功,能找到“如意郎君”,“从企业发展、长远来看,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整而不合’的''拉郎配’并不利于企业发展。”但同时,该人士也直言:“这事没有最终确定下来之前,任何可能性都有。”
青钢集团有关人士4日对记者表示,“推进青钢重组是一揽子工程,这里头可能牵扯搬迁、重组、减员等一些列工作,不能单一而论。”而关于与上海复星集团重组的细节,青钢方面拒绝透露。(21世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