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煤炭领域执案经历,他认为,江浙炒煤团客观上带动了山西采矿业的发展。但他们炒卖煤矿,让煤矿层层转包的命运被延续,甚至恶化。
许多江浙老板的钱来自银行贷款、亲朋借债甚至民间高利贷。他们都急于收回投资和获得高额回报。
浙江温州人苏兴旺(化名)2006年出资3000万,获得了临汾一座年产能力30万吨煤矿51%的股份。
苏兴旺认为,江浙煤老板普遍心态“有点急功近利”。
而在李兴国看来,正是煤老板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矿难频发。
逐渐消失的舞台
目前山西进行资源整合,凡年产90万吨以下煤矿全兼并重组,这会让大批煤老板退出。
外界盛传,这将形成煤老板们3000亿游资,未来可形成一股投资热潮。
李兴国认为“没有可能”。他说兼并企业如何支付补偿款还是未知数,“钱都没到手如何投资?”另一方面,他认为此次整合中煤老板大多亏损,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投资。
对于未来,李兴国希望仍做与煤矿有关联的事。
“二代”煤老板李元宝,则是较早转行的人。2004年时,他将煤矿转包给了一个江浙老板,自己从事地产生意。他认为正是“激流勇退”,避免了最终“被消失”的命运。
相比之下,温州人苏兴旺的命运要“凄惨”。
谈到煤矿要被兼并,苏兴旺几次落泪。“再也不来山西做生意了,伤心了”。将来往哪方面投资,苏兴旺说还在观望,但再也不会与煤矿沾边。
他称,2006年当年他便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技改,次年临汾接连有大矿难,煤矿一再受牵连整顿,他接手的煤矿,5年来生产不足6月。
“煤矿政策一年一变,开矿是个长期投入,钱砸进去了还没产出呢。我们和政府玩不起。”苏兴旺说,只要能收回投资,他已做好了离开山西的准备。
高剑生说,进入2009年下半年,江浙煤老板意识到政府让小煤矿消失的决心很大,煤老板赖以发展的平台逐渐消失了。
进入10月,温州市政府专门派人与山西省政府协调,希望能考虑到浙江煤老板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在资源整合中,对他们的利益以最大程度保护。
“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显著,离开成为必然。”10月16日,苏兴旺点燃一根烟,长吁:“改革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们赶上了,没办法。”
至昨日,李兴国和苏兴旺依然没与兼并主体企业签交易协议。不过他也认为,“煤老板注定将成为历史了”。